- · 《清史研究》编辑部征稿[10/30]
- · 《清史研究》杂志社收稿[10/30]
- · 《清史研究》杂志社刊物[10/30]
- · 《清史研究》期刊栏目设[10/30]
- · 《清史研究》数据库收录[10/30]
- · 《清史研究》投稿方式[10/30]
- · 清史研究版面费是多少[10/30]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记我所景仰的戴老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作为晚生后辈,在向戴老的工作请示和捧袂闻教中,每每为他崇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中写道:“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作为晚生后辈,在向戴老的工作请示和捧袂闻教中,每每为他崇高淡泊的境界、博大深厚的学养和对后辈关心呵护的师恩所感佩感召,引为人生弥足珍贵之最大荣幸。
初次见到戴老,是2016年12月,我到文化部清史纂修与研究中心的任职会上。已是90高龄的戴老精神矍铄地走进会场,他的银发和微笑使人感到亲切慈祥。我在会议发言中提到35年前老一辈史学家郑天挺先生给我们南开学子授课,并在那年飘雪的冬季仙逝的哀荣。之后戴老的讲话便从郑先生谈起,深挚地回忆起郑先生和他的师生之谊及“救命之恩”。我会前作了点功课,戴老讲的往事我能听懂并记得很清晰。那是1947年前后的北大,郑先生非常看重的历史系学生戴逸,起初患腹痛未加重视,越拖越严重,直到有了生命危险。时任北大教务长的郑先生闻讯十分焦急,调用学校汽车把他送到医院,经急救脱离了危险。之后住院治疗康复,郑先生还设法破例由北大支付了全部的住院费用。第二次“救命”也很悬急,那是1948年,戴逸因投入进步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军警逮捕,送特种刑事法庭关押,而当时的北平,国民党特务拥有着对左派分子就地正法的权力。危机时刻郑先生面陈校长胡适,由胡适亲写了一封保函。法庭最终以“保释在外,听候传信”为名,把他释放出来,后随即由中共地下党转移到了解放区。那天的干部任职会别开生面,戴老对“北大舵手”郑天挺先生的怀念,成了大家后来亲切难忘的记忆。而其中传达的老一辈史学家们的爱国传统和学人风范,对我则是一次镂骨铭心的教诲和启迪。
两年多来与戴老频密接触,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清史纂修的全神贯注和全力以赴。这是老人家对民族大业的千秋担当,对党中央国务院厚望的特别珍重。他去年接受《文艺研究》杂志记者的访谈,说“清史是我生命之安宅”,既是掷地有声的肺腑之言,也是感召全体修史者砥砺奋进的大纛。我以为戴老此语对当下文化界知识界存在的种种心浮气躁,也是大仁希音、安神静气的金玉良言。
自2002年清史编纂工程启动的16年来,戴老把全副精力都投入编纂清史中。作为编委会主任,面对100卷以上、3000余万字的巨量书稿,他几乎披阅亲改了全部的稿件。这是对这位高龄史学大师生命和精力的巅峰挑战,其间辛苦劳顿、心力交瘁自不待言,而老人家的铁肩道义、妙手文章,更让吾辈钦佩不已。每到他家,或老人家到编委会来,所谈全是修史。“唐才常自立军的内容补上了没有?”“这两天我在想,张荫棠这个人物不应该漏掉,他对西藏谈判功不可没。”“全书总目录你们带来了没有?我还要再看一看。”“这次全体会议我想讲四个问题,想征求你们的意见。”……上述所记,往往是他落座之后的第一句话。司马光上宋神宗《进资治通鉴表》中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戴老也是无愧此言的。史载《资治通鉴》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司马光都亲自动笔,不假他人之手,而戴老之于新修清史书稿,堪与司马光比肩。
他对于新修清史书稿的总体设计很高,整体把关很严,要求务必坚持科学性、真实性、丰富性和创新性。尤其是创新性,要求“通纪”卷突破二十四史的“本纪”体例,吸收现代史书的编写优点,采用通史写法,清晰地写出清朝近300年的兴盛衰亡和历史规律。根据清代特别是晚清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典志”的卷数增加到40个,比二十四史“志”数最多的《宋史》多出22个。“传记”卷则分为“正传”和“类传”两种,人物扩大到士、农、工、商乃至“诸艺”的民间高才。“史表”卷增加了“事表”如“报刊表”等。设“图录卷”以图正史、以图明史、以图补史,则是利用时代科技进步,开辟了二十四史传统的新体裁。
戴老多次主持《〈清史〉编纂总则例》的讨论修订,细抠到每一条注释,乃至每一组数字和标点符号的写法。通纪、典志、传记、史表、图录各卷标题各设多少层级?由于文出众手,书稿历经一审、二审、三审和通稿的多次修改,如何防止“有目无文”或“有文无目”,达到标题与正文的契合?如何避免清代歧视少数民族的名称用字?如何处理基本的清代纪年标注和公元纪年的适当括注的关系?哪些地方用汉语数字,哪些地方用阿拉伯数字……这些问题林林总总,戴老都一一过问。而他对书稿内容的把关修改,更是不厌其烦,不厌其严与精。有的章节他亲自修改了多遍。一些重大的问题,比如晚清以降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产生,他亲自补写了一万多字。戴老看过的稿子,页码里总夹贴着许多彩色纸条,每当我们去他家,老人家总会郑重地打开书卷,按照纸条所标,逐一给大家讲错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改,同时还要强调与此内容相关的其他卷目,也要有相应的修改,以防整体书稿的相互矛盾。戴老的每一本修改稿,我们清史中心都珍藏起来,分类归档。有学者建议我们将来《清史》大功告成,把这十几年的编纂历程办一个展览,我想这一本本夹贴着纸条的书稿,应该成为难得的特藏展品。
文章来源:《清史研究》 网址: http://www.qsyjzzs.cn/qikandaodu/2021/0224/470.html
上一篇:戴逸我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清史
下一篇:启动清史编纂二三事忆戴逸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