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史研究》编辑部征稿[10/30]
- · 《清史研究》杂志社收稿[10/30]
- · 《清史研究》杂志社刊物[10/30]
- · 《清史研究》期刊栏目设[10/30]
- · 《清史研究》数据库收录[10/30]
- · 《清史研究》投稿方式[10/30]
- · 清史研究版面费是多少[10/30]
他,京城四怪之一,凭一张嘴与两条腿,从初中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他,一米七的身高,不会骑自行车,却用双脚走出了精彩人生;他,普通工人,初中文化,仅凭执著二字竟得以跻身清史研究专家之列;他,下岗多年,家境贫寒,却矢志不渝,终曲不
他,一米七的身高,不会骑自行车,却用双脚走出了精彩人生;他,普通工人,初中文化,仅凭执著二字竟得以跻身清史研究专家之列;他,下岗多年,家境贫寒,却矢志不渝,终曲不改;他,被聘用于北京档案馆,却看淡名与利,名片上只简简单单地写着“临时工”三字。此人就是被称为京城四怪之一的冯其利先生。
冯其利(左一)
不务正业屡遭领导批评,遇上贵人开启别样人生
季羡林曾说过,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当然,每个人对各自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毋庸置疑的是,大多数人还是碌碌无为地走过一生。1968年,初中毕业后,即被分配到北京电冰箱压缩厂的冯其利也同样认为自己的一生就这样混沌下去了。虽然,在那个年代成为一名正式工人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但冯其利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对于工作,他似乎总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季羡林大师
上班时,他的工作单调、简单,因为只要一复杂,他就难以应付。领导给他安排稍微难一点的工作,他就老老实实地回答:“没学过,不会做。”同事们热火朝天地工作,而他就像应付事,下班后,同事们没事干,聚在一起喝酒、打牌,而他却沉迷于抄抄写写,因此也练出一手漂亮的硬笔小楷。此时,有一个人既为冯其利揪心,又为他感到欣慰。对工作没有兴趣,不专心,自然很难有发展,而在工作之外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是一种人生追求。随后,彻底改变冯其利人生轨迹的人出现了,那就是他的师傅冯宏兴。师傅将冯其利所做的一切看在眼里。于是,他认为应该在徒弟感兴趣的方面帮他一把。冯宏兴并非普普通通的工人,他乃冯玉祥将军之兄冯基道之子,曾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
冯玉祥将军
冯宏兴先是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冯其利专心攻读日语,并对其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认真地解答。之后,经过冯宏兴的介绍,冯其利得以拜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胡彦尊为师。就这样,冯其利一边工作,一边跟随胡彦尊学习日语。三年的时间,冯其利基本掌握了日语。师傅冯宏兴见其学习刻苦,学有所成,告诉他,人不懂历史不行,要他读明史。此时的他也渐渐喜欢上了历史。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科普出版社总编辑郑公盾先生,并成为郑的学生。在郑的影响与教诲下,冯其利开始接触清史。谁也不会想到,这也成为他以后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仅用短短四年的时间,他读完了包括《清史稿》在内的百余部清史专著,并做了大量的笔记。这是现在四年的本科生甚至三年研究生都难以达到的。因为自己的兴趣与努力,冯其利也开始了别样的人生。
郑公盾先生
研究清代王爷坟第一人,溥杰感慨此人不容易
自从在郑公盾的影响下,接触到清史,冯其利一发不可收拾。他对清史研究入了迷,随着研究越来越深,他感觉有关清史的资料虽多,但仍有疏漏与遗失,更有许多谜团需要继续破解。于是,他下定决心将用自己的余生尽量去填补这些空白。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但接下来,冯其利用自己的毅力与勇气证明普通人是如何活出意义,实现人生价值的。
冯其利家中
冯其利的第一个突破点就是当时很多研究者还没有涉足的清代宗室王公墓葬。这样的研究注定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凭着多年对清史资料的研究,冯其利的理论已经绰绰有余,而接下来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调查。众所周知,清朝入关前后有十二帝,其中皇子就有近百位,亲王、郡王也封了上百位,而他们死后大都葬在北京近郊风景秀丽的地方。然而,由于清朝结束后,王爷们的后代生活困顿,不得不卖府拆墓,加上之后战争不断,很多王爷园寝连墓碑甚至位置也找不到了。即使这样,冯其利依然开启了寻墓生涯。他需要一个一个寻找线索,查找资料,实地考察。那时,他还没有退休,所以只有在星期天,他才可以背着干粮,义无反顾地向京城郊外出发。由于,他不会骑自行车,只能先乘坐火车或公交车,然后就是步行。一天下来,走几十里的山路,翻越两三座山头是常有的事。
文章来源:《清史研究》 网址: http://www.qsyjzzs.cn/zonghexinwen/2020/1110/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