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史研究》编辑部征稿[10/30]
- · 《清史研究》杂志社收稿[10/30]
- · 《清史研究》杂志社刊物[10/30]
- · 《清史研究》期刊栏目设[10/30]
- · 《清史研究》数据库收录[10/30]
- · 《清史研究》投稿方式[10/30]
- · 清史研究版面费是多少[10/30]
荐读|史学界的那匹领头马——记山大历史系奇才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 墨香学术 ” 人物简介 杨向奎(1910-2000),河北丰润人,《文史哲》杂志首任主编,曾任山东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史研究室主
“墨香学术”
人物简介
杨向奎(1910-2000),河北丰润人,《文史哲》杂志首任主编,曾任山东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历史系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清史研究室主任,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经学研究工作,著述丰厚。
原 载|《半岛网》2019年3月31日
原 题 | 史学界那匹领头马——记山大历史系奇才杨向奎
一提起山大(原国立青大)在青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上世纪30年代来往无白丁的岁月。在大学路,在鱼山路,不经意间碰到的可能是梁实秋,也可能是闻一多,亦或是老舍。其实,在1946年复校以后,山大名师的传统依然存在,不仅中文系有冯陆高萧(分别是冯沅君、陆侃如、萧涤非、高亨),历史系同样划过“八马同槽”(杨向奎、童书业、黄云眉、张维华、郑鹤声、王仲荦、赵俪生、陈同燮)的耀眼星光。本期,我们关注的是“八马同槽”的领头马、一代历史宗师杨向奎先生。
“我的老师们许多是名教授、权威学者,比如,顾颉刚、傅斯年、钱穆、孟森、马衡诸先生。在这些先生中最能循循善诱、使青年成材者是颉刚先生。”——杨向奎《史学界忆往》
1910年,是风云动荡的年代,清朝风雨飘摇,革命势力日渐强盛。而这一切,对于一个普通村庄来说,似乎有点遥远。河北唐山丰润县(后为丰润区)丰登坞镇杨庄村,是个以姓为名的村庄,庄上大多数人都姓杨。永乐二年(1404年),杨姓始祖从山东德州杏园村,孤身移民至此,已经繁衍了十九世。至十三、十四世时,就开始涌现出了一批读书人,有的兄弟六个中有五人是品级官员。
这年的1月10日,天气微寒,杨庄富农杨职本紧张又高兴,紧接着,一声啼哭,杨氏第二十代男婴诞生,取名杨向奎,字拱辰。
杨家生活富裕,几套大宅院,有地出租,加上重视家学,因此,在杨向奎七岁时,就进入小学学习,十五岁考入本县车轴山中学。中学毕业后,在国文老师的影响下,杨向奎于1929年考入北大预科,1931年秋进入北大历史系,”我在大学跟顾颉刚先生研究经学,研究经学离不开中国古代史,在此过程中,我也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史”。杨向奎一生都敬重恩师,然而,他坚守“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原则,尊师但不盲从,“顾先生从今文经学的立场发展到怀疑中国古代史,形成了‘古史辨派’。我相信中国古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从有虞氏以后进入了阶级社会,这些和我老师的意见正相反”。
学术观点上的南辕北辙丝毫不影响师生间的深情厚谊。顾颉刚先生很欣赏自己的弟子,不以为忤,两人师生关系密切,后来杨向奎来青岛在山大任教,“顾颉刚来青岛时,杨向奎去看他,执弟子礼”,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称。然而,后来两人还是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因素有了芥蒂。
1935年北大毕业后,在顾颉刚和胡适先生的推荐下,杨向奎留校在文科研究所任助理。1936年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做研究生,直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后回国。
名校毕业,名师指导,此时的杨向奎除了感情有些波折以外,可谓顺风顺水。
早在他19岁时,家里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女方郑姓也是大户人家,但受传统封建大家庭的束缚,奉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宗旨,没有读过书,而且从不抛头露面,即便是回娘家也得坐有篷马车。“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容不得杨向奎反对,两人便结了婚,1933年底,他们的女儿杨永贤诞生。然而,杨向奎一直在外求学,夫妻二人聚少离多,本来并不深厚的感情根基更是不稳。最终在女儿杨永贤5岁时,杨向奎提出休妻。而后,他投入工作中,直到10余年后,才在青岛重新成家。
回国后的杨向奎和恩师一样,执起教鞭,先后在甘肃学院、西北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任教,并与姚雪垠、丁易等文化名人成立了“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川北分会”。
“北大是我的母校,我曾住了七八年,有深厚的感情,我愿意留下;但我更愿意去山大,在山大10年,正是我青壮年时期,我认为那10年我没有空过”,杨向奎曾如此评价他在山大度过的岁月。
文章来源:《清史研究》 网址: http://www.qsyjzzs.cn/zonghexinwen/2020/1112/389.html